近日,位于浙江绍兴嵊州市长乐镇的嵊州飞雨制茶有限公司厂房内一派繁忙景象,公司正在加紧定制全新的碾茶生产线,预计明年春茶开采前正式投产。这家新成立的茶企,正推动嵊州抹茶产业从单纯供应原料转向自主规模化生产,成为嵊州打造“土特产”全产业链、聚力共富的新实践。

近年来,嵊州坚持以“土特产”文章破题乡村振兴,聚焦全产业链发展和优质优价方向,推动水稻、茶叶、香榧、小笼包等特色产业实现集群发展、融合跃升。目前,嵊州已构建起“1+1+4+X”农业全产业链体系——包括超100亿元级的小笼包产业、超50亿元级的茶产业,以及香榧、粮食、蚕桑、畜牧等4个10亿元级产业,并带动多个“一镇一品”特色产业协同发展,预计今年总产值将突破250亿元。
以粮食产业为例,作为嵊州农业的“压舱石”,这粒“盘中餐”已从“单一产粮”升级为“全链增值”的典范。当地围绕“稳产量、提品质、创品牌”,在多个乡镇推行“水旱轮作”“稻鱼共生”“稻鸭共育”生态种植模式,通过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种出的富硒米、丝苗米等优质稻米深受市场青睐;同时,建成多条现代化大米加工生产线,不仅实现稻谷清理、碾米、抛光的全流程标准化,更延伸出“年糕胖”、米糕等深加工产品,大大提升了粮食产业的附加值,让“嵊州大米”从“口粮”变成农民增收的“增量”。此外,通过订单农业对接学校、企业食堂与商超,当地还搭建起“农户+合作社+加工企业+市场”的闭环,让粮食产业年产值稳定在10亿元级,成为保障民生与农户增收的“定盘星”。
在粮食产业之外,嵊州的桃形李与茶产业同样展现出全产业链发展的活力。嵊州在桃形李主产区推行标准化种植,从种苗培育到果实采摘都遵循技术规范,确保果实甜度与品相稳定;加工端则突破“鲜食”局限,升级推出桃形李汁、冻干果干、果酒等产品,其中前不久刚升级的新版桃形李汁凭借细腻口感再次俘获游客味蕾。当地还通过打造“桃形李采摘节”“李园研学”等活动,让果园变成网红打卡地,推动桃形李从“小众鲜果”成长为年产值超亿元的特色产业。
在茶产业领域,嵊州聚焦“名优茶、出口茶、新茶饮”三条跑道,实现全链发展与价值跃升。通过建成51条名优茶数字化加工生产线,“越乡龙井”实现全流程标准化生产,品牌价值超44亿元,跻身全国绿茶品牌前列。今年上半年茶叶出口量达4.67万吨,同比增长26.9%;本地龙头茶企更是借新茶饮赛道的崛起,成为多家新茶饮头部品牌的供应商,有效带动了中档茶的销量与价值。三条赛道的协同发展,不仅让嵊州茶叶实现全周期高值化利用,还带动茶农亩均增收超2000元。当地还通过茶园与文旅融合,推动了茶产业从“卖茶叶”向“卖体验”延伸。
产业规模扩张的同时,嵊州同样注重品牌价值的整体提升。近年来,当地以“世界著名茶乡”“桃形李之乡”“中国小吃名城”等名片为依托,推出“嵊情家味”区域公用品牌,聚合越乡龙井、嵊州桃形李、嵊州小笼包等一批子品牌,通过资源整合与品质提升,不断增强嵊州农产品的辨识度和市场竞争力,让“嵊州产”形成集群效应。
从一粒稻米、一颗桃形李,到一片茶叶、一笼小笼包,嵊州正以系统思维和创新举措,持续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延伸“产”的链条,让承载乡愁的传统味道,真正变成百姓共富的“金饭碗”。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声明:部分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会员投稿,作者:乡村老六,版权归其所有。挑挑礼・特产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iaotiaoli.com/techan/42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