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临安镇的蔬菜基地迎来丰收。晨光中,成片的蔬菜郁郁葱葱,叶片上缀满晶莹的露珠,微风里弥漫着清新的菜香,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田园丰收画卷。“今年蔬菜收成好,采下来就直接运到田边的冷链车上。东坝供销合作社早就定好了价格、找好了销路,我们一点儿都不愁卖。”基地种植户阿金光一边与工人们忙碌地采收蔬菜,一边笑容满面地向记者说。

这份踏实,源自当地供销合作社“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以前自己种菜,收了还得拉去市场上碰运气。”阿金光回忆道。近年来,随着全产业链持续延伸,服务体系实现了从“生产导向”到“产销一体化”的全面升级。建水县供销合作社通过整合东坝供销合作社、订单农业协会、红源农民专业合作社、红河州农产品流通协会等资源,创新推出“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建成2000亩蔬菜示范基地、40亩种苗基地和5000亩水果基地,为农户提供从育苗到销售的一站式服务。
全链服务,破解“种卖两难”
记者在基地旁看到,这里配套建起了200平方米的加工厂、7000立方米容量的冷藏库以及500余个腌制池。“这些都是东坝供销合作社投资建设的,年加工蔬果能力可达7.42万吨。”阿金光介绍道。
走进脱水加工区,工人们正忙碌地将新鲜蔬菜进行清洗、切片和烘干。“即便市场行情有波动,我们的蔬菜也能通过加工制成脱水产品,有效稳定价格和收入。”阿金光一边介绍,一边高兴地算起了账,去年,他家的5亩菜地严格遵循“七统一”标准(统一品种、育苗、管理等),不仅实现了亩产提升,还额外获得了二次返利,家庭总收入较往年增长了近30%。
据统计,2024年建水县供销合作社通过该模式累计实现订单交易4.8万吨,发放二次返利821万元,助力农民增收2.96亿元。
品牌赋能,“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市供销合作社不仅帮我们对接专业品牌设计公司,还组织参加各类农博会。如今,我们的石榴已经成功进入广东、上海等地超市。”蒙自市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显说道。
“合作社+品牌化”模式不断擦亮蒙自农产品的“金字招牌”,推动“土特产”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成为蒙自市供销合作社服务升级的生动实践。数据显示,目前全市27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已有108家获评各级示范社,累计注册商标63个,其中“蒙自石榴”等7个品牌获评红河州知名商标,6个跻身云南省著名商标。
精准服务,打通促农增收“最后一公里”
金平县红河州联农油茶产销合作社在2024年持续完善加工设施,组织完成了1万亩油茶的统一防治工作,累计烘干药材600吨,有效缓解了159户农户长期面临的“加工难、存储难”问题。河口县南溪供销有限公司则通过“村社合作”模式,在5个村委会设立了农资服务站,精准覆盖碎片化土地5100亩,切实满足了边境地区农户的多样化种植需求……
截至2024年,红河州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已累计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55个,完成服务规模25.4万亩次,托管土地5.73万亩,发展订单农业4.03万亩。
红河州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计划联合高校和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定制化培训”,重点培养合作社骨干、种植大户和农机手,推广“土专家”“田秀才”的实用经验,同步推进服务规范的制定与服务质量的评价体系建设。通过与村集体合作,组织“示范托管+收益公示”“农民现身说法”等接地气的活动,构建起“供销+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高效联动机制,助力红河州更多土特产走出乡土、香飘八方。
来源:红河网
作者:李立章、龙才福
声明:部分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会员投稿,作者:富女主任,版权归其所有。挑挑礼・特产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iaotiaoli.com/techan/42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