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省《竞跑者》刊发《实施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四)》,浙江省杭州建德市激活“地标”效应,推动“土特产富”全链发展的做法受到关注。
建德市坚持“培育一个地标、推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发展战略,挖掘、培育、打造建德草莓、建德苞茶、建德吴茱萸、建德西红花、里叶白莲、千岛银珍、严州五加皮七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全面构建“全链改革+利益共享+价值跃升”的“地标富农”体系。目前,七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总产值10.14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带动4万余名农户就业,户均年收入超20万元。

一、坚持改革破题,聚力打造产业“集聚区”
构建“标准地+规模化”种植模式。完善以标流地、按标做地、明标供地、对标管地“四标”工作机制,建成草莓、茶叶、莲子等农业“标准地”11.2万亩。如建德草莓,本地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年产量超18.2万吨,全产业链价值超50.1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
打造“种业芯+科技链”创新实践。强化农产品种苗培育,深化农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芯”动能。如建德苞茶、千岛银珍强化与中国茶科所、浙江省农科院合作,成功培育“中白(新安)4号”等“中白(新安)”系列优良茶苗品种。
深化“技术+服务”双轮驱动。创新运用“土壤消毒”“基质育苗”“绿色防控”“清洁化栽培”等技术,大力推广“高架栽培”“悬空栽培”“植物工厂”等模式,建成“2+5+X”现代化农事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草莓、莲子等地标产品的品质化生产。比如,草莓从最早的亩均产500公斤提升至1500公斤。

二、聚焦延链补链,着力提升品牌“价值链”
强化品牌赋能,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实施“地标品牌+区域公共品牌”双轮驱动战略,推行“政府引导、协会运作、企业参与”模式,出台地标品牌扶持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地标品牌推广,建德草莓、建德苞茶、里叶白莲等品类先后入选全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
拓宽市场网络,打通产销对接“最后一公里”。建设专业化草莓、白莲、茶叶交易市场,完善优化冷链物流、集中分拣等配套设施,构建“平台直供、电商直播、基地采摘、社区团购、农批兜底”的产销一体发展模式。如建德果莲,通过与盒马鲜生等平台合作,实现产销衔接、优质提价,日均产量9000余盒。
深化三产融合,打造乡村产业“新业态”。依托西红花、白莲等地标产品,推进“农业+文旅+康养”跨界融合,打造杨村桥国家级草莓产业强镇、大慈岩国家级莲子产业强镇、三都西红花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如杨村桥镇(草莓)获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乡村旅游收入超3500万元。

三、优化利益联结,致力共享改革“共富果”
构建“五金”共富机制。构建“政府+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薪金、租金、股金、基金、财金”五金增长,实现集体增收、强村公司营收、主体保收。如大同镇以1500亩西乡草莓标准地共富园区为核心,将8个行政村的土地进行流转建设草莓标准地,实现村集体每亩土地租金增收1500元。
推行“大户带散户”模式。积极发挥大户带动效应,带领其他小户共赴产业发展致富路。如大同万亩茶园,由建德苞茶龙头企业与100余户小、散茶农共同经营,企业与农户签订“茶叶收购保价协议”,打通散户种植加工、销售堵点,带动农户增收2万余元。
创新跨市域共富路径。依托大慈岩镇、横山镇等莲子种植产区优势,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共建共享莲子标准地、莲子工坊等设施,积极探索杭金衢“三地地标产品共富”发展路径,推动果莲产业发展壮大。目前,三地莲子种植达到2万亩,实现产值1.6亿元,新增就近就业岗位200余个,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促进农户增收1万元。
来源:杭州市农业农村局
声明:部分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会员投稿,作者:米哥,版权归其所有。挑挑礼・特产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iaotiaoli.com/techan/42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