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省野山参体验中心馆在上海揭牌落地,此馆为上海及华东消费者输出的不仅是高品质产品,还有吉林人参生态文化传奇。
从源远流长的非遗文化,到“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从丰富有趣的节庆活动,到新意十足的农文旅项目——近年来,吉林众多土特产借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挖掘与转化,“潮味”十足,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文化铸魂:“土”中寻根
一方水土一方味。我省地处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坐拥享誉世界的黑土带核心区,山水林田湖草等资源禀赋独特,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产品,其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为这些“土特产”注入了十足的底气。

长白山脉下,吉林人参隐匿于莽莽林海中,书写着白山松水间的灵秀与传奇。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追溯我省人参栽培历史有450余年,野山参采挖史有1500年以上。
拉帮、进山、压山、抬棒槌、下山……每年农历六七月份,在长白山区,仍然沿袭着一个古老的习俗:放山。这种采参习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参文化与长白山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民协顾问、吉林省民协名誉主席、民俗学专家曹保明说,挖掘我省人参文化可以溯源至唐代渤海国时期的“人参朝贡道”文化。唐代,经敦化城向京城朝贡的贡品中,最重要最珍贵的就是采自长白山的上等老山参。
厚重的朝贡道历史见证了“百草之王”的千年传奇,如今,我省将立足人参文化,开发这一历史路线,与“醉”美国道331吉林段相连接,打造成经典的旅游路线。
产业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奠基赋能。我省充分挖掘吉林人参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吉品仙草”,推动人参从“土特产”向“文化符号”迈进。
省“吉字号”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多次组织民俗专家、文化学者、中医药大学教授、非遗传承人、人参“老把头”等代表性人物,围绕长白山人参文化发掘与传播进行交流座谈,确定了人参文化发展方向。
同时,通过图书、影视、动漫等形式塑造系列人参文化形象。在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期间,一部解读人参文化的著作——《吉味儿·参藏长白》成功实现版权输出,韩国亦乐出版社、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分别获得该书韩文版与俄文版的版权,助力吉林人参文化走向世界。
曹保明表示,当前,我省人参文化已进入系统发展阶段,通过深度挖掘和梳理人参相关知识,建立健全人参文化体系,传承和弘扬人参文化。

“沉浸式”体验:催生消费新场景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走进国内首个以梅花鹿为主题的观赏园——东丰县“养鹿官山园”,林间数十只灵动可爱的梅花鹿宛如明星一般登场,与游客亲昵地互动、嬉戏。
“趁着假期,带着孩子与梅花鹿近距离接触、喂食、拍照,感受亲近梅花鹿的快乐。”来自重庆的游客张聪说。
养鹿官山园讲解员续元凤正为游客们讲解东丰梅花鹿的历史文化,游客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鹿文化赋予这座小城的独特魅力。
东丰县素有“中国梅花鹿之乡”的美誉。公元1619年被辟为“盛京围场”,清光绪初年被御封为“皇家鹿苑”,人工养鹿历史长达200多年。东丰县是我国乃至世界人工驯养梅花鹿最早的地方,中国鹿业发展史也从这里写下了光辉的开篇。
东丰县梅花鹿产业发展局副局长王海峰说道,透视东丰梅花鹿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依托深厚的梅花鹿历史文化底蕴,东丰县打造了养鹿官山园、皇家鹿苑博物馆、皇家鹿苑文旅产业园、扎兰芬围民俗文化园、小四平皇家鹿苑乡村博物馆等充满神秘与梦幻色彩的经典旅游场景。同时,建设了观展型梅花鹿驯化基地,通过人鹿亲近,自然和谐,让游人流连忘返。梅花鹿的文化符号与产业引擎,正在释放全新的流量密码。
作为五谷之一的稻,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人的主粮。而吉林大米中的“九台贡米”,更因历史悠久、水优土肥而闻名。
“以前只知道吉林大米好吃,没想到还是皇帝吃的贡米呢!”在位于长春市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的九台稻米产业展览馆,前来参观的游客发出惊喜的赞叹。九台贡米因“重如沙、亮如玉、汤如乳”的品质成为皇家贡品,康熙曾题诗赞其“香糯软滑”。“皇粮碑”的出土,也让人更加确定,这里产出的大米曾为皇家贡米的事实。
古作朝贡品,今成百姓粮。为讲好古老的稻作文化,九台区在红光村打造了以稻米全产业链为主题的稻田公园,不仅推出三代人共同体验农耕趣事的项目,还推出从育苗、插秧到秋收全过程体验式的研学课程,深受游客喜爱。
通过“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将“吉字号”特产文化变成了活态的存在,增加了消费者的认知。这种“文化+场景”的完美结合,带来经济新的增长点。

打造文化“IP”:推动农文旅融合
如何让土特产文化撬动更大产业,让文化内涵持续释放?
我省创新探索土特产发展新业态,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的载体,增加土特产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吸引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IP”,以土特产“新名片”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
一提起查干湖,就让人想起鲜美的胖头鱼。如今,吉林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已成为吉林冰雪旅游的品牌之一。这场融合了古老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元素的盛事,不仅让查干湖的胖头鱼走进千家万户,还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体验渔猎文化独有的乐趣与魅力。
在查干湖景区,一幅幅精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皮画,为游客打开文化记忆。鱼皮画制作原料取自查干湖的胖头鱼鱼皮,经过防腐、定型、晾干、画稿、裁剪、拼接、缝制、粘贴、装框等多道工序,以松原著名的渔猎文化——查干湖冬捕为素材,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将辽金时期的渔猎文化积淀转化为文旅资源,实现“流量经济”向“价值经济”转换。

每年春夏之交,是延边田园牧歌的自然生态最美丽的时刻。在延边畜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的犇福生态牧场,一年一度的赏花节如期举行,漫山遍野的金达莱花,蓝天白云下,青青草地上悠闲吃食的延边黄牛,花丛中人头攒动的游客,构成一幅农旅融合的美丽画卷。
延边黄牛是延边牛和延黄牛的统称,其中延边牛是我国五大地方良种牛之一,至今约有170余年的历史。2008年由延边牛和利木赞牛杂交培育出延黄牛,自此我国第二个肉用型新品种诞生。
“延边黄牛肉”因其细嫩鲜美的口感、兼具高档牛肉特质,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吉林“一方水土”的代言。
“来我们这里,不仅能欣赏美丽的花海,还能品尝地道的延边黄牛肉,了解延边黄牛的历史文化。”延边畜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鑫说道,目前,犇福生态牧场已获批国家级四星级乡村旅游单位,通过举办赏花节活动,充分展示延边黄牛的文化资源,提升其品牌价值,省内外游客数量逐年增加,极大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发展,也推动了延边黄牛一路走红。
文化赋能,旅游带动,解锁了更多“吉字号”特色农产品的打开方式。用现代经营理念、标准、方式,吉林“土味”正串联起生态、产业与人文,书写着乡村振兴与文化出海的新篇章。(王伟)
声明:部分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会员投稿,作者:特产君,版权归其所有。挑挑礼・特产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iaotiaoli.com/techan/41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