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映亮凌晨4点的青阳,油脂滴在炭火上滋滋作响,这是吴家辉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2004年,当吴家辉推着铁皮车在安徽池州青阳街头叫卖烤鸭时,这位异乡人不会想到,20年后的自己会成为青阳县吴氏茶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更不会想到,他的烤鸭会为这座皖南小城带来一丝鲜甜的风味。

1981年,吴家辉出生于江苏南通的一个普通家庭。17岁时,他离开南通前往南京闯荡,在多家饭店打工,从卤菜制作学起,开启了谋生之路。2004年,吴家辉在南京某饭店工作时与青阳籍女孩田珊相恋。两人当年结婚,并一同返回青阳创业,两人的儿子也在这一年出生。
“2004年,我办了很多事情,娶妻、生子、创业,想想还是很感慨的。”谈及过往,吴家辉推推自己的眼镜,守着一堆炉火,向记者简洁地说出自己的心路历程。
所谓简约不简单,即便是在一座县城,想闯出一番事业,也是需要艰苦的付出。青阳人的味蕾,向来是挑剔的。九华山的泉水滋养出的口味,偏鲜嗜辣,对甜味有着天生的抵抗力。当吴家辉带着南京风味的烤鸭出现时,当地人的评价直白得可爱:“这鸭子怎么甜兮兮的?”
怎么办?转变来自一位直爽的阿姨,“小伙子,我们青阳人不爱太甜,偏爱吃辣,你得改改。”这句话点醒了吴家辉。从此,他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口味改良。
减糖增辣、加咸提鲜,熟稔本地人口味的田珊,细心帮助吴家辉用青阳本地的辣椒、花椒重塑了烤鸭的味型,又加入当地米酒去腥增香。最重要的坚持是绝对不用冻鸭,用每天凌晨两点配送的活鸭保证肉质鲜嫩。
“鸭子好不好,是烤鸭的根。”这是吴家辉始终坚持的理念。一只只从铜陵、宣城等地养鸭场送来的活鸭,在吴家辉的烤炉里完成了从南京到青阳的风味迁徙。
“那时候,我和妻子两个人一起忙活。去菜场买鸭买东西,鸭子买回来还要自己掏取内脏。”夫妻二人在自己的婚房复式楼的顶层搭建起小型加工点,天天凌晨2点起来开始干活。在这段艰难的岁月,外表稳重、内里踏实的吴家辉对田珊的辛苦付出铭记在心。

2008年前后,吴家辉租用一处固定店面,夫妻俩终于结束了流动摆摊的生涯。随着对本地口味的深度把握,他的单店日销烤鸭逐步稳定在100只左右,产品矩阵扩展到猪头肉、鸭头等品类。不仅如此,他坚持活鸭配送、制作,对于供应链的严格要求,为自己的好口碑打下基础。
2015年,吴家辉的烤鸭事业迎来第二次转折。他的岳母拿出家传的茶鸭手艺:“用红茶、绿茶腌,试试看。”这道藏在民间的美食,成了吴家辉打开非遗大门的钥匙。
茶鸭的制作工艺复杂得令人咋舌:先腌制、再油炸,然后卤制,最后熏制,前前后后要6个多小时。红茶增色、绿茶提香,再加上青阳特产九华黄精增加回甘,一道融合了茶香与鸭肉鲜美的地方美食就这样诞生了。
“这手艺以前是糊口的,现在年轻人不爱学。”岳母的这句话,让吴家辉感受到了传承的重量。他把岳母的茶鸭配方量化标准化,每十只鸭放多少红茶、多少黄精,都精确记录,让这道家常菜走上了非遗申报之路。
2024年10月,“吴氏茶鸭”成功入选青阳县第四批非遗名录,一道家常菜实现了向文化传承的华丽转身。

从铁皮车到6家分店,吴家辉的创业史是一部用炉火写就的坚持史。最初三年,他每天推着铁皮车穿梭在青阳街头。后来在复式楼顶加工,每天拎着几十斤鸭子爬楼梯。2008年租下第一个店面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南京买来专业烤炉。
“3个炉子,每个能烤15只鸭子,都是从南京买的,让货运公司拖过来的。”设备升级了,工艺却不敢有丝毫马虎。烤鸭得先煮熟、再烘干,最后入炉烤,单烤就要2小时。吴家辉每天凌晨4点起床烘鸭子,一天要忙六七个小时。
如今,吴家辉的熟食店每天能卖出100只普通烤鸭,茶鸭因为工艺复杂,每天只能限量供应10只,往往刚出炉就被老主顾抢购一空。他的烤鸭店,早已成为青阳人味觉记忆的一部分。
傍晚时分,吴家辉的店门口又排起了长队。老顾客熟悉地打着招呼,新顾客好奇地张望着烤炉里旋转的鸭子。烤鸭的香气混着微风,飘散在青阳的大街小巷。
“就在青阳扎根了,这儿山水好、人好,我没啥不知足的。”吴家辉的笑声混着烤鸭的香气,飘散在青阳的暮色里。这片土地的烟火气,早把手艺熏透了,也把异乡人“焐”成了自家人。
来源:灵秀青阳
图文编辑:伍洪兵
声明:部分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会员投稿,作者:湖远行,版权归其所有。挑挑礼・特产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iaotiaoli.com/techan/41761.html